广西防护林建设应有新认识新布局——强台风过后访自治区林业厅总工程师蒋桂雄刚刚踏入下半年,有记录以来最强台风威马逊袭击广西,与建设了20多年的沿海防护林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正面较量。自治区林业厅总工程师蒋桂雄到台风登陆处调研时发现,以木麻黄、红树林为主导的沿海防护林有效消减了强台风灾害,使防护林区民房、农作物和养殖塘避免了损失,或者损失较轻,从而引发对防护林内涵和功能的再认识和新思考。记者:强台风给沿海带来灾害之时,你第一时间到台风中心登陆点调研,当时看到怎样一种情景?蒋桂雄:从内陆往海边走,一路上看见连片折断或倒伏的林木、农作物越来越多,灾情越来越重,按常理台风中心登陆的地方灾情应该最重。
由于20多年来沿海建设了防护林体系,这次强台风中心登陆处恰恰防护林体系较为完备,在关键时刻真正发挥了防护功能,本来应该是重灾区的地方结果受灾反而较轻,损失并不大,当地老百姓庆幸地说:护林多年,用林一时。记者:虽然广西建设沿海防护林已有多年,并且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体系,人们对此了解并不多,请介绍一下广西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基本情况。蒋桂雄:广西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始于1987年。
开始时资金投入严重不足,建设进展较慢。1991年,国家正式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,中央和地方都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,造林步伐明显加快。到2000年,一期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31.35万公顷,主要为红树林、木麻黄、松树、桉树、相思等护岸护堤林、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。2001~2010年,广西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。
2011~2020年,广西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。广西沿海防护林分布于北海、钦州、防城港、崇左和玉林五市共18个县(市、区),海岸线长度1595公里,其中宜林海岸线1016公里。1999年以来,工程区累计投入4.6亿元,其中国家投资2.7亿元,地方配套1.9亿元;累计人工造林150万亩、封山育林28.6万亩。
目前,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为52%,有红树林面积14.8万亩,沿海基干林带1000多公里,初步构筑了一道绿色屏障,对防御台风、暴潮等自然灾害,减轻海浪对海岸的冲刷,固沙保土护岸,保护工农业正常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初步估计,广西沿海防护林仅在这一次强台风中避免和减少的经济损失,就已经大大超过了20多年建设防护林的投入。记者:仅这一次重大灾害,沿海防护林就发挥出这样大的防灾减灾效果,防护林的生态功能相当了不起。
蒋桂雄:是的。沿海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并不仅仅体现在重大灾害来临时,而是从种下的时候起,每时每刻都发挥着生态功能。首先,沿海防护林能够固岸护堤。红树林长期适应潮汐及洪水冲击,形成独特的支柱根、气生根,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和致密的林冠枝叶,抗风消浪性能较强,被称为热带、亚热带海岸第一道防护林。
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海岸潮间带森林生态系统,其生态价值表现在多方面:本身产生有机碎屑,发生光合作用,可净化空气和减弱温室效应;促进土壤沉积物的形成,造陆护堤;过滤有机物和污染物,净化水体;为海洋动物、鸟类提供栖息和觅食环境,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防治病虫害等。如合浦县山口镇英罗湾1.8公里海堤,几十年没有修过,主要得益于堤外有一片茂密红树林的保护。
其次,防护林有效保护基础设施。红树林、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作为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三道防线,是抵御自然灾害的绿色屏障,对于防御台风、海浪、暴潮等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红树林主要防止海浪冲刷海岸海堤,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主要起到固土防沙、减弱风速和拦阻洪水的作用。
三道绿色防线联手保护海堤、池塘、房屋、道路、农田和通讯、供电等基础设施,使之在自然灾害中免受损失或减轻损失。第三,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、保育土壤、涵养水源,有利于农业减灾稳产。农田防护林是农作物的生物风障,在林带背风面形成一定范围的弱风区,使空气湿度、温度等因子得到调控,有利于据测定,防护林通常可减缓风速30%~40%,增加相对湿度5%~15%,增加土壤含水量10%~20%,提高农作物产量5~10%。
记者:除了生态方面的价值,防护林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是否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?蒋桂雄:当然。防护林本身就是森林,可以同样提供木材用于生产生活。与别的森林一样,防护林也可以提供非木质林产品,如森林食品、编织材料、药材、香料、树脂、胶乳等。
近年我区兴起林下经济,利用防护林照样可以发展林下种植、林下养殖和森林旅游等。现在,沿海地区打响了品牌的海鸭蛋、虫子鸡等,都是借助防护林发展起来的;海滩上红树林成片、海岸上防护林茂密的地方,必定是游人喜爱的好去处。
记者:服务于我区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,沿海防护林担当起北部湾绿色屏障的主角,珠江防护林则唱响了西江绿色走廊的大戏。蒋桂雄:完全可以这样说。
1996-2010年,地处珠江流域中上游的广西,实施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一、二期工程,初步构建起珠江流域的一道生态屏障,为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、减轻下游粤港澳地区的生态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广西境内珠江主干流全长1105公里,占广西国土面积的86.32%;流域内有40大片、1200多万亩水源林,每年涵养着90多亿立方米水源,关系到360多条大小河流、600多个水库、1400多个水电站、1万多处水利设施的水源。根据工程建设总体规划,广西采取相对集中、突出重点的办法,将工程建设任务优先安排在江河源头、石漠化地区、主要通道两旁等生态地位重要、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,突出生态建设的主导地位。
各地各部门千方百计拓宽资金筹集渠道,采取国家补助一点、地方配套一点、群众投工投劳出一点的办法,解决工程资金短缺问题。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,选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优的树种造林,采取承包、租赁、联营等多种经营形式,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工程建设,增加财力、物力、人力的投入。
同时探索兼顾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,使来之不易的生态屏障更为牢固。据统计,为实施珠防林一、二期工程,全区投入资金近10亿元,完成工程营造林面积49.1万公顷,人工造林23.05万公顷,封山育林23.11万公顷,改造低效林2.94万公顷,工程建设区森林蓄积量增加了1.2亿立方米。工程建设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53.96%提高到2010年的59.6%,增加了5.64个百分点。
水土流失面积由二期工程实施前的277.17万公顷减至254.46万公顷,随着林木的生长,地表径流量与泥沙流失量呈逐年下降趋势。广西环境状况公报显示,珠江流域广西重点河流断面整体水质达标率近年来均保持100%。2013年7月,更大规模的三期工程启动,着力建立完备的水源涵养林、水土保持林体系,从根本上改善珠江流域生态环境。
在国家规划中,广西纳入工程范围的县数、建设任务、重点项目任务均居第一位,共有11个市、103个县(市、区),占全国规划县级单位总个数的48%。工程总投资将达78.37亿元,规划营造林166.15万公顷,总体布局为四大综合治理区、三大建设内容、六大重点项目,将从江河源头开始治理,通过六大骨干工程建设,层层设防,构筑珠江流域四道生态防线。
第一道防线,从江河源头入手,以水源涵养林工程为骨干进行构筑,重点保护好国家、自治区划定的水源涵养林;第二道防线,以大中型水库防护林工程为骨干进行构筑;第三道防线,以水土保持林、石漠化治理工程为骨干进行构筑;第四道防线,以主要江河护岸林工程、旱区农田防护林工程为骨干进行构筑。记者:绿色屏障与威马逊经过这场大较量,我们从中应该总结、思考些什么?蒋桂雄:经过这场超强台风的考验,不仅证明建设沿海防护林和珠江防护林何其英明正确,而且提升了我们对防护林内涵和功能的认识,帮助我们思考今后防护林建设的新布局。建设美丽广西活动主题即将由清洁乡村阶段转入生态乡村阶段,防护林建设也应该从沿海沿江为主战场,进一步扩展到农村这片广阔天地。记者:作为总工程师,你对下一步广西沿海防护林建设,有何建议?蒋桂雄:下一步,广西沿海防护林建设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建设。
一是加大资金投入。海防林工程属社会公益事业,鉴于该工程的特殊地位和造林难度大、成本高的特殊性,建议国家提高海防林工程造林补助标准。同时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,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。二是加大保护力度。
沿海防护林特别是沿海基干林带是抵御台风、海啸等严重自然灾害的第一道防线。各级政府在沿海经济开发过程中应该加大沿海防护林管护工作,坚决杜绝擅自砍伐沿海防护林的违法行为,依法保护好沿海防护林建设成果。
同时,针对这次在强台风受损的沿海防护林,各级政府应及时改造恢复,继续发挥其防护的功能。三是创新建设模式。建议改变以往海防林分散造林、分散资金的项目安排办法,将有限的投资和精力主要集中在建设和完善基干林带上,实行重点突破,逐年逐段建设和完善基干林带。
每个沿海县(市、区)选好本县基干林带的一端作为起点,从起点开始,每县每年安排10~20公里长的基干林带进行全面的查漏补缺,确保能够建成一条有一定宽度、林分质量较高、防护功能较强的防护林带。(记者谢彩文)。
本文来源:博鱼体育官方网站-www.escortpalast.com
Copyright © 2005-2023 www.escortpalast.com. 博鱼体育官方网站科技 版权所有 ICP备18341078号-1 XML地图 网站模板